從小讀書總覺得怪怪的,說不出來哪裡怪怪的,但是讀過"思考的技術"(大前研一)之後,突然明白了。
說實在話,讀書對我從來不是問題,但每當考試考一些記憶性的東西,一些問號就會重複出現。考這些東西有意義嗎?這些東西等到需要的時候再查就可以了阿,為什麼一定要背在腦海裡?課堂上的教育總會讓我想吐,感覺像是硬把知識塞進腦海中,似乎教育就是將國民標準化,生產出一堆擁有相同知識相同思考的"知識人"。問題是,這樣的一堆人能有什麼貢獻?我們所學的到底可以用在哪?沒有人告訴我們,他們完全想要控制我們,想要我們照著他們規劃的路走,想要強迫我們照著他們的思考走,結果呢?只是造就一堆沒有想法不會思考的"硬碟"(硬碟還比較好一點,儲存的東西不會忘記,人會遺忘)。
除了教育的問題,文化也是一個問題。從小我們問為什麼的時候,大人總是告訴我們"因阿郎有耳無嘴",一再拒絕我們發問。從制約觀點來看,當行為不被反應時,那項行為就會漸漸消失,削弱。所以我們不再發問,只是將老師教的,父母說的,課本寫的照本宣科地建構圍住自己思考的柵欄,而不是站在巨人肩膀上而後看得更遠,我們的視線就僅是柵欄裡的光景。流水不腐,關在柵欄裡的思考遲早也會僵化凝固,變成無用的石頭。
何其有幸,我們的大腦不會是石頭,即使僵化的思考已經覆蓋著厚厚著石頭外衣,只要驚覺到這樣的情形並積極去改善,那麼你會發現石頭越敲會漸漸顯露鑽石的本質。直到現在,才漸漸明瞭櫻井老師的用意,科學邏輯性的思考。但我想說,要讓我們明白這道理實在不容易,老師想要給我們的,是要改變我們已經僵化的思考阿(甚至早已忘記思考)。答案永遠不是最重要的,重要的是,思考的過程。
強力推薦"思考的技術"這本書!!也建議與期待老師可以多元的教材(書籍.電影...)來啟發學弟妹的思考。
- Feb 23 Sat 2008 22:29
關於思考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